51区未解之谜网

未解之谜与世界之最,猎奇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列表

历史趣闻

  • 第六节·化腐搜毒收湿止痒诸方
    第六节·化腐搜毒收湿止痒诸方
    2025-01-13
    第六节·化腐搜毒收湿止痒诸方是中医古籍《疡科纲要》的一篇,摘要:疔疮初起一粒,形如粟米,顶白无根,初觉顽木或则微痒,最是恶证。势必肿散腐开,其毒甚炽,非三仙所能治,则需此散。先用针当头点破半分许,稍稍见血乃用此药少许掺于疮头上,以清凉薄贴盖之。一日再换,能束肿提脓,并能提出腐肉一块,其韧异常,俗谓之疔头。此腐一脱,大证皆平,是神丹也。脑疽、发背及其他顽疮,苟有坚韧或粘如筋,或黑而臭,牵连好肉,镊之不去,皆可以此散轻轻掺在恶肉上,亦能速之使脱。但必预护新肌,弗
  • 第六节·化腐搜毒收湿止痒诸方
    第六节·化腐搜毒收湿止痒诸方
    2025-01-13
    第六节·化腐搜毒收湿止痒诸方是中医古籍《疡科纲要》的一篇,摘要:即升丹,一切溃疡皆可通用,拔毒提脓最为应验。凡寻常之证,得此已足。但湿疮有水无脓及顽证恶腐不脱,或起缸口,或黑腐粘韧,久溃败疡,则别有应用药末,非此可愈。凡溃疡近口近目处弗用,乳头、脐中、阴、下疳弗用。水银火硝枯矾(各一两)先将硝、矾研细入锅底按平(用小铁锅),中作凹形,坐入水银,拣一平口浑圆瓷海碗覆之,听碗中微有声息,知硝矾自溶,看碗口无黄紫气飞出,方不走炉(一见碗口出烟,汞已外泄一炉(最好要
  • 第五节·围毒移毒
    第五节·围毒移毒
    2025-01-13
    第五节·围毒移毒是中医古籍《疡科纲要》的一篇,摘要:痈疽大毒,漫肿无垠,根脚四散,其毒不聚,最是恶候。难消难发,迟延日久,必多变幻。故收束疮根一法,至不可少。又有疮发于骨节转侧之间,酿脓化腐,恐碍关节,亦宜外敷移毒末子,使其移至一偏,让开要害,则纵使成脓,可免损及运动。古法此类方药,亦颇不鲜,而效者寥寥。此是朱氏恒用之药,较古书成文为效迅速,是收束疮根必要之品。外科书中别有此名,用芙蓉叶、苍耳草二物捣涂,只用以治热疖轻证,非此方可比。大五倍子(去
  • 第四节·退毒敷药
    第四节·退毒敷药
    2025-01-13
    第四节·退毒敷药是中医古籍《疡科纲要》的一篇,摘要:则如意金黄散之变法。金黄散性偏寒凉,惟赤肿大热者为宜。若初起肌肉肿痛,犹未发赤,虽曰亦是阳证,但气滞血凝,药宜疏通,乃可消散。遽以大凉之药遏郁之,则气血坚凝,反不可散,是逼其团结,蕴酿成脓,适以助之成溃,伊芳谁之咎。治此者纵不可用温药助虐,亦必以通络泄散为唯一秘诀。阆仙朱先生手订是方,清凉而不偏于阴寒,散肿软坚,疏泄郁热,以治阳发红肿热,或尚未高肿色赤,乳痈疔毒,漫肿坚硬者,无不应手捷效。其功实
  • 第四节·退毒敷药
    第四节·退毒敷药
    2025-01-13
    第四节·退毒敷药是中医古籍《疡科纲要》的一篇,摘要:意金黄散宜于阳热而不利于阴寒。凡病在筋骨,先酸痛而后坚硬漫肿者,金黄散必不可用。黄墙朱氏数世研究,深知其弊。业师阆仙先生因订此方,以治附骨、环跳等证初起隐隐痛楚,渐至成块木肿者,其效最捷。并治跌仆损伤,筋骨掣痛,皆效。炒香附(四两)西羌活川独活上安桂(去枯皮)生南星北细辛(各三两)粉甘草(四两)川乌草乌高良姜(各二两)公丁香(一两)急性子(五两)各取极细净末和匀,临用时以无灰酒加连根葱三五茎煎沸
  • 第四节·退毒敷药
    第四节·退毒敷药
    2025-01-13
    第四节·退毒敷药是中医古籍《疡科纲要》的一篇,摘要:患初起,其有形块者,但贴退消膏药,已是适用;而漫肿无垠,不辨根脚者,则薄贴即无所用之。此惟末子敷药,可以遍涂患处,使之收束,其轻者亦可消散。市肆中有如意金黄散一种,未尝普通习用之品,疡医书中无不载之。然药味尚未免稍杂,轻证可效,重大者颇嫌不胜其任;且只此一方,而以通治寒热虚实,总嫌笼统不切。徐洄溪所谓一证有一证切要之药,非通套方剂,可以奏效云云,固亦有见于此。然必每证各备敷药亦太繁琐,此老盖未免
  • 第三节·退毒膏丹
    第三节·退毒膏丹
    2025-01-13
    第三节·退毒膏丹是中医古籍《疡科纲要》的一篇,摘要:暑疡热疖,小证初起,能消坚块止痛。此酒色如酱油,耳食者皆谓西法酱油药水可以消毒,即此。碘片(一钱五分)火酒(四两)此药入酒即化,用时以毛笔蘸酒涂患处,一抹即干。不可频搽,须隔五六小时再搽一次,肌肤小疖自能消散。如搽之太过,即令外皮腐烂,滋水侵淫,反以贻害。【方解】此西法也。西学家亦以为普通用品。然碘片之力极厉,贮入瓷瓶中,如以木,自能深入肌腠,以消坚块。但药性自外而入,几如硝镪性质,频频用之,即
  • 第三节·退毒膏丹
    第三节·退毒膏丹
    2025-01-13
    第三节·退毒膏丹是中医古籍《疡科纲要》的一篇,摘要:坚肿,定酸痛,阴寒之证甚效。急性子一味研末,随证大小酌用,热陈酒调敷患处,外用温煦薄贴盖之,或调入温煦薄贴作浓膏药贴亦佳。【方解】急性子性最激烈,内服催生堕胎,其效甚迅。以作外治,宜其通经入络,散肿定痛,捷于影响。此寿颐以意为之,试用颇应,命名“独圣”,允无愧色。
  • 第三节·退毒膏丹
    第三节·退毒膏丹
    2025-01-13
    第三节·退毒膏丹是中医古籍《疡科纲要》的一篇,摘要:痈疡高肿将欲成脓,及阳发初起,来势迅速者。又乳疡、乳发、胸臂腹皮诸痈,内挟肝胆相火,不能用四温丹及温煦薄贴者,宜以此膏粘于清凉薄粘贴用之,未成可消,已成即提脓高肿,易于针溃,捷验异常。蓖麻子(去壳取净白肉一斤)大天南(腊月牛胆汁制透六钱)乳香没药(制去油各三两)急性子(一两)银朱血竭(各二两)上好麝香(三钱)以上先以蓖麻子置石臼中捶极细,绵稠如酱,乃入后七味,俱各先研细末,缓缓杵匀,瓷器密收听用
  • 第三节·退毒膏丹
    第三节·退毒膏丹
    2025-01-13
    第三节·退毒膏丹是中医古籍《疡科纲要》的一篇,摘要:痈疽初起,不论深浅大小皆可用。上瑶桂(去粗皮二两)北细辛(去净泥垢一两)干姜(八钱)公丁香(五钱)各为细末,小证每用二三分,上用温煦薄贴盖之;大证则用三五钱,调入温煦薄贴料中摊贴,或再加麝香分许。【方解】此肿疡初起形巨块坚者通用之药。凡酸痛漫肿,深在肉里,附着骨节者,温暑天热疖初起时形块虽坚者弗用。
  • 第三节·退毒膏丹
    第三节·退毒膏丹
    2025-01-13
    第三节·退毒膏丹是中医古籍《疡科纲要》的一篇,摘要:患坚肿,初起可退,虽以内服煎剂为主,而外治药末必不可少。朱氏成法简而易行,但分阴阳二证。度量轻重,已是无往不宜。可谓指南之车,金针度世也。
  • 第二节·薄贴各方
    第二节·薄贴各方
    2025-01-13
    第二节·薄贴各方是中医古籍《疡科纲要》的一篇,摘要:疮之轻者宜此膏。锌氧粉凡士林水杨酸用如上法。【方解】水杨酸亦西药,收湿止痒,盖亦樟冰同等之性,而无气臭。较之樟冰则和平而淡泊,轻证可用,痒重者不足恃。
  • 第二节·薄贴各方
    第二节·薄贴各方
    2025-01-13
    第二节·薄贴各方是中医古籍《疡科纲要》的一篇,摘要:游风湿注,黄水疮,脓窝疮等,脓水浸淫,痒不可耐者。锌氧粉东丹凡士林樟冰(量加)同杵匀成膏。樟冰份量,须视痒之轻重,酌量成分,太多则痛,太少则病重药轻,亦复无效。此等证脓水极多,湿热之毒甚厉。脓水浸淫所及,即令痒瘙蔓延四散分窜,并可传染他人,不可不洗涤净尽,挹干脓水,再涂此膏。疮重者,亦用棉纱轻轻缠之,一日一洗换。,验者是无投不利,取其修合最便故也。
  • 第二节·薄贴各方
    第二节·薄贴各方
    2025-01-13
    第二节·薄贴各方是中医古籍《疡科纲要》的一篇,摘要:大毒巨腐,脓水甚多,及湿顽疮,淹久不收等证。锌氧粉凡士林杵匀成膏,以脱脂棉纱,量疮口大小,摊膏贴之。棉纱背后,须衬脱脂棉花薄薄一层,脓水多者一日再易。此膏无粘性,须以脱脂棉纱长条轻轻缠之。【方解】大毒腐化已剧,旧法薄贴粘力太富,既不能收湿吸脓,而又罨满疮口,闭塞侵袭,免染菌毒,初无化毒化腐效果。治彼之学人,固无不以此为恒用之品,而万病一律,太嫌呆板,功效殊不足言。然棉纱棉花吸收脓水,能令疮口洁净
  • 第二节·论肿疡退消之剂
    第二节·论肿疡退消之剂
    2025-01-13
    第二节·论肿疡退消之剂是中医古籍《疡科纲要》的一篇,摘要:疡之要,未成者必求其消。治之于早,虽有大证,而可以消散于无形,病者不以为功,医者亦可省许多手续。此良医之用心,而亦治医之最上乘也。惟是消肿之法,最为细密。一病有一病之来源,七情六淫,三因各异。若不能于病之本探其源而治之,则断无消散之希望。而或者乃仅仅于部位上形色上求之,抑末矣。如病本外因,则风寒暑湿之侵淫,既各随其感触而成疡患。如病本内因,则气血痰郁之壅滞,亦流注于经隧而发大痈。故凡退肿消毒之大
  • 第一节·总论
    第一节·总论
    2025-01-13
    第一节·总论是中医古籍《疡科纲要》的一篇,摘要:家药剂,必随其人之寒热虚实,七情六淫,气血痰湿诸证而调剂之。故临证处方,无论外形如何,要必以内证为之主。此疡医之最上乘也。苟能精明乎内科治理,而出其余绪,以治外疡,虽有大证,亦多应手得效。试观近今内科名手,本非治外专家,而偶治外疡,亦复时有奇效,此事实之有可考者,而亦事理之最可信者,且亦天下之良医所公认者也。惟是疡之为病,甚繁赜矣。即其外候之变迁,亦复层出不穷,步骤次序,必不可紊。设非专心致志,
  • 第十三节·伏脉
    第十三节·伏脉
    2025-01-13
    第十三节·伏脉是中医古籍《疡科纲要》的一篇,摘要:者,脉之沉伏不见者也。轻按不得,必极重按之,而始一应指。苟非病邪之深邃,则阴寒之凝固也。否则大痛气结,而脉为之阻也。故以外疡言之,病在肌肉,于脉必不当伏。如果有之,则附骨大疽,盘根错节,必非一朝一夕之故矣。而大毒酿脓,病势极炽之时,亦偶一见之,则痛极不通,脉涩已甚,即沉伏不见。如在溃后,则其毒已泄,其气已通,更不当再有伏藏之脉。尚亦见之,则其毒固结,不以脓成而稍减其势,其凶何如。
  • 第十二节·动脉
    第十二节·动脉
    2025-01-13
    第十二节·动脉是中医古籍《疡科纲要》的一篇,摘要:者,脉之一粒突起,如珠如豆,厥厥动摇者也。于法主痛。盖痛则气滞,着而不行,脉道不能条达,因而凝聚一处,如珠动摇。此虽不恒有之脉象,虽阅历多者,固时一见之。(《素问》谓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是亦气血初凝,脉行不畅之理。诊妊脉者,亦或为此。否则痛盛气结,而脉应之。是皆当从事于宣通疏泄,而求其气机之条畅者也。
  • 第十一节·芤脉
    第十一节·芤脉
    2025-01-13
    第十一节·芤脉是中医古籍《疡科纲要》的一篇,摘要:者,脉之中空者也,是为失血之候。盖血液既泄,脉道不充,有如葱管,凡失血家往往见之,固非昔贤之空言也。而疡病在未溃之时,于法当无芤象;如果有之,则其人平时之亡血者也。若在溃后,则脓血大泄,时亦偶一遇之。然苟非大证日久,脓去甚多者,亦不恒有此脉。补养滋填,势不可缓。
  • 第十节·缓脉
    第十节·缓脉
    2025-01-13
    第十节·缓脉是中医古籍《疡科纲要》的一篇,摘要:脉,本有二义。一为和缓之缓,则一息四至,胃气之正,所谓不大不小,不刚不柔,意思欣欣,难以名状者。无病之脉,当如是也。一为怠缓之缓,则濡滞不前,湿阻中州者有之,而湿流关节者亦有之。故疡病而得和缓之脉,即合中和之气,无论已溃未溃,无非泰境。而得怠缓之脉者,亦无往而非湿邪之留着也。
历史趣闻推荐
张献忠:七杀之令非我意,草莽称雄悲情路张献忠:七杀之令非我意,草莽称雄悲情路

历史趣闻热门

历史趣闻精选

最新文章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