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题记
不同的人读《红楼梦》,会读出不同的味道。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心境下读《红楼梦》,也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起初读到不起眼的香菱,也认为她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小角色,是一个很悲催很不幸的女子。如果问我《红楼梦》里的女子谁最凄惨,我一定毫不犹豫地说:香菱!
再读这个不起眼的香菱,我惊奇地发现,香菱不仅是《红楼梦》里一个贯穿始终、前后呼应的重要人物,而且是曹雪芹最钟爱的人物,在《红楼梦》所有女子中,香菱堪称最大的赢家。
————————————①——————————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双重使用,曹雪芹浓墨重彩地刻画着香菱这个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理想人物形象
香菱是《红楼梦》中第一个出场的女子,她一出场就引人入胜悬念百出。出身姑苏城的名门望族---乡宦之家的小姐,父母年过半百才得她一个粉妆玉啄般的女儿,爱如掌上明珠。父亲甄士隐无心仕途,每日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 母亲封氏,情性贤淑,深明礼义,一家人过着神仙一样的快乐日子。无奈癞僧诗谶成真:“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5岁时,香菱在元宵节被家仆带去看灯时丢失,甄家和她的命运就此改变……
第一个出现的人,总是给人印象最深的人,曹雪芹对香菱首因效应的应用,让人一开始就对她产生好奇和悬念,总想一探到底。
首因效应:即“先入为主”效应。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重要影响,也即是“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虽然这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进程。
读一本书,就好比和一个人交往,对香菱首因效应这种先入为主的渲染,曹公旨在让人对她产生最鲜明、最牢固的印象。
香菱也是《红楼梦》中最后一个退场的女子,她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局。被薛蟠扶正做了夫人,为薛蟠生下一个像她小时候一样粉妆玉啄般的女儿,死后被得道成仙的父亲甄士隐,超度到没有疾苦的仙境——太虚幻境中,过着神仙的唯美日子。
这种近因效应的应用,这样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大起大落,这个苦尽甘来的美好结局,大快人心,且令人难以忘怀。
近因效应:即最后印象效应。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的现象,甚至会忘了中间部分。简单地说,就是最后的印象最深刻。
最后的印象确实最深刻,在《红楼梦》曲折迂回的庞大故事体系中,人们渐渐淡忘了香菱之前所经历的种种磨难,只留最后结局的美好,给人一种释然的感觉。
而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双重使用,更是让人们只记住了香菱出场时的美好和最后结局的美好,符合人们大团圆的审美艺术和心理。可见香菱是谁的,曹雪芹对香菱的喜爱有多浓了。
曹公对香菱的喜爱远不止这些,还将她列为太虚幻境中金陵十二钗副册之首,为她进行英莲、香菱、秋菱三次改名,说她“根并荷花一茎香”,集美丽袅娜,娇憨无邪,温柔贤淑,好学上进为一身。为她精心设计了到大观园和林黛玉学诗并顺利进入海棠诗社的章节,让她后来成为诗书浸染,连灵魂都有香气的女子。
连脂砚斋都对曹公塑造的香菱,有着极高的评价:
“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且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杜耳。然此一人岂可不入园哉。”
《红楼梦》的突出成就之一,是它极尽渲染层层悲哀的同时,放射着强烈的诗和理想的光辉。
而香菱,就是曹公在她身上所倾注的诗意栖息和人性理想的光辉。
——————————②——————————
出污泥而不染,连灵魂都有香气的女子,让大家都争相喜爱和怜惜
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每个人都会经过挫折和磨难的历练,只不过有人在历练中变成魔鬼,而有人始终是天使。
香菱,就是那个历经磨难,依然纯真未泯、娇憨可爱的天使。
香菱原名英莲,她5岁在元宵佳节丢失后,家人千方百计寻找而不得,原来是被拐卖人口的拐子拐走。在拐子手里,是她黑暗人生的开始,被逼认拐子为亲爹,过了7年受尽折磨,稍不如意就会被毒打的悲惨生活。
但英莲就像那朵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到12岁拐子卖她时,没有沾染半点黑暗生活的污浊之气,反而生的袅娜娇巧,纯真可爱,惹人怜惜。
金陵公子冯渊喜欢她,准备买了她,并和她永结连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之一的薛家富公子薛蟠喜欢她,不惜打死冯渊将她抢了去,薛蟠的母亲薛姨妈认可她,摆酒席正式为薛蟠纳了她做妾。薛蟠的亲妹妹薛宝钗喜欢她,给她改名香菱,将她带入大观园,和那些绝色而又才华出众的女子们住在一起,林黛玉喜欢她,尽心尽力教她学诗,并让她顺利进入海棠诗社,成为连灵魂都有香气的女子。
莲的质地高洁,贵若衬饰净瓶水的柳枝,或如如来亲炙的座席,一旦脱离莲座,委落红尘,处于污泥,甚而成为野草闲花群落中的一株菱花。
苦难无法预知,它如海潮,一波退去,你以为已经风平浪静,一波又来,让你重又跌入黑暗的深渊。
香菱的命运亦如此,看似柳暗花明又一村了,却又遁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
在大观园里整日以笑容示人,受到大家喜爱的香菱,做梦都不会想到,自从薛蟠娶了同是皇商的夏家女子夏金桂为妻后,她的灾难又如轮回般开始了。
她受尽因妒生恨的夏金桂百般折磨和陷害,并且不让她叫香菱这个名字,理由就是:“菱角花开,谁见香来?若是菱角香了,正经那些香花放在哪里?可是不通之极!”,硬是将香菱的名字改为秋菱。她无中生有的百般陷害,让薛蟠因此也对香菱心生怨恨香菱是谁的,拳脚相加,香菱受尽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
害人终必害己,夏金桂想毒死香菱,却阴差阳错地毒死了自己,真是报应。香菱从此苦尽甘来,被扶正成了薛蟠的夫人,还生下一个粉妆玉琢般的可爱女儿。死后被得道父亲引渡到远离尘嚣,没有苦难的太虚幻境中,完全脱离了苦海。
生活犹如潘多拉的盒子,你不知道盒子里装的是幸福还是磨难,只能一个又一个的打开。有的人打开几个,看见都是磨难后,就不愿意再打开了,最终与美好失之交臂。而有些人却始终心存美好,打开了一个又一个,哪怕都是磨难,也坚持开到生命尽头的最后一个。
说不定下一个盒子就是幸福呢?
香菱,就是那个心存美好的人,幸运的是,不管生活多么的不堪,她依然拥有热爱生活的美好模样,这样的人,也终必得到美好。
——————————③——————————
香菱能成为《红楼梦》女子中最大的赢家,究其原因,就是道家的思想精髓在她生活中的极致应用和充分体现
《红楼梦》大观园中的一个个女子,虽集美貌和才华于一身,但在曲折复杂的生活大染缸中,都改变了原本那纯洁无暇的初心。不是变得像黛玉、妙玉、晴雯等人一样的冷僻高傲,就是变得像宝钗、袭人等人一样的世故练达。唯有香菱,虽历经磨难,依然娇憨天真、纯洁温和、得人怜爱,始终如一的保持着一个女人最奢侈的东西——本真。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解释“本真”现象:在群体传播中的群体压力和趋同心理下,能够保持自身的优势基因,体现个性,维护自我,拒绝异化,拒绝权威,颠覆传统,勇于承担责任,追求真理的精神。即在经历过很多事情之后,依然可以拥有一颗真诚柔软的心,拥有一双清澈明亮的眼睛,保留着对美丽事物的感怀,对美好情感的向往。
人之初,性本善。在万紫千红眼花缭乱的大观园中,能够保持本真的香菱,犹如一朵与众不同的纯洁莲花。她成为最终赢家的命运,无疑是作者在浑浊世界给自己的一丝丝安慰,也是给读者的一丝丝安慰。
香菱为什么会成为《红楼梦》女子中最大的赢家?分析她一生的经历,发现是她的生活中体现了道家的顺应自然和以柔克刚的思想精髓。
“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是道家最重要的思想精髓,即第一原则。意思是做事的方法要顺应自然客观存在的规律。无论是对事、对人、对己,都要顺其自然,泰然处之,不要过于刻意的去改变事物、改变别人、改变自己。
不容置疑,香菱的一生,就是道家“顺其自然”思想精髓的最好体现。
如果说5岁以前的美好生活她记不得了,那她被拐子打怕了的悲惨生活、在大观园里被大家怜爱的诗意生活、薛蟠家里被夏金桂百般折磨陷害的屈辱生活,她该刻骨铭心地记得。
无论悲惨也好、美好也好、还是屈辱也好,香菱都一一接受,安然处之,不强求,不怨天尤人,笑意盈盈地接受着,生活着,活成最独特最本真的自己。
丰子恺在《自然》里也说:“只要是顺其自然的天性而动,都是美的姿态的所有者,都可以礼赞。”
历经磨难,几经沉浮,依然初心不该,香菱这种顺其自然的天性之美,该是可以礼赞的了吧。
“为而不争,以柔克刚”是道家的又一个思想精髓,即第二原则。意思是为自己想要的而努力,不争而胜,以柔克刚,像柔弱的水一样,在无声无息的不争中,渗透一切,战胜一切。
可以看出,香菱的一生,也体现了“为而不争,以柔克刚”的道家思想精髓。
她想要学诗,并努力争取机会,先是求薛宝钗教她,被拒绝后,也不强求。转而又求林黛玉教她,拜林黛玉为师后,就认真学习,并学有所成,写出了像模像样的诗句,成功进入海棠诗社。
她想要美好的爱情,但从没有想过要和夏金桂争,而是认认真真地做最好自己,就连夏金桂多方设计诬陷她,也没有改变自己最初的美好品质,最终被成功扶正,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
这就是为而不争,以柔克刚的最好体现。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历经磨难的香菱,却在浮浮沉沉的人生历练中,在尔虞我诈的俗尘浊世中,秉持最本真的情怀,最终活成曹雪芹笔下最爱的人物,《红楼梦》女子中的最大赢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