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作为人类战争史上利用率最高的冷兵器,有长达几千年的使用史,“刀枪剑戟,斧钺钩叉”,刀从来都占据冷兵器之首的强势地位
▼
那么古今中外,几千年以来,谁能被称为“用刀第一人”呢?
笔者认为,既不是《三国演义》中,一把“青龙偃月刀”威震华夏的关羽、关云长,也不是日本国的“武圣”,创造“二刀流”的宫本武藏,更不是威震西方的阿拉丁大帝和狮心王,而是大唐中期的神通大将——李嗣业。
李嗣业,正史《旧唐书》和《新唐书》都详细记载的真实历史名将,京兆高陵(今陕西省三原县境内)人,唐朝中期名将。身长七尺余,膂力绝众,善用陌刀,所向披靡,史称“当嗣业刀者,人马俱碎”。
▼
笔者解释道:
唐代的一尺,有精确的历史实物证据表明,大约相当于今天的29.9厘米,身高七尺余,基本就是身高2.1米以上,姚明级的身高!而且力大无穷。
陌刀,是唐代四种按照中央要求制作、装备的军用制式主战战刀中,体量最大的一种,一半刀身,一半握把,总长达一丈刀客是谁,相当于今天3米的长度,而且采用夹钢烧刃工艺(今天已经失传),锋利异常,一把陌刀的重量,相当于今天20到25公斤,非身材高大,力大无穷者难以使用。
陌刀制作工艺复杂,造价昂贵,地方藩镇起先不允许私自制作,只有大唐朝廷的精锐部队才能装备陌刀。
由于陌刀长度达到一丈,重量普遍超过40斤。大唐军力鼎盛时期,中央政府掌控的战马数量达到世界历史上空前绝后的95万匹,而且大唐正规军人也曾达到了120万人以上的峰值,而终大唐一代,能使用陌刀的精锐战队,人数从来没有超过5000人。
▼
可见,大唐帝国的“陌刀战队”,绝对是精锐中的精锐,特种部队中的特种部队。战力之强,实在是后来人不能想象的。专家推测,陌刀战队之所以在武力值爆棚的盛唐,仍然总人数不超过5000人,实在是“要求太高”所至,使用陌刀的大唐战士,身高最低要求,至少也要有现代的1.85米以上,否则实在舞动不起重量达20公斤以上,长度达到3米的大刀。
▼
关羽的“青龙偃月刀”重达82斤,那是小说演绎,你见过现代奥运会上谁能舞动杠铃?何况汉朝的一斤,只相当于今天的半斤,最近非常火的海昏侯墓出土的金饼,基本都是248克到251克一个,证明汉朝的一斤,基本就是今天的半斤。青龙偃月刀 即使真实存在过,实际也不会超过21公斤,重量尺寸不会超过正史真实记载的大唐陌刀。
▼
大唐的陌刀手,全都身材高大,李嗣业的身高达到2.1米甚至更高,手持3米长的大刀,站在哪里,威风凛凛,真如天神一般。如此高大的身材,基本可以和任何高度在1.3到1.5米马上的骑兵直接平视,那些“高普通步兵几个头”的骑兵,在李嗣业挥动的重量达到几十斤,而且锋利异常的陌刀面前,只能瞬间被连人带马砍为数段。
“当嗣业刀者,人马俱碎”,绝不是夸张!而且李嗣业从来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随时都是有上千高大健壮,武力绝伦的陌刀手,随着嗣业“如墙而进”,任何敌人的步兵和骑兵,都被这大唐潮水一样涌上来巨型特种部队,杀个粉碎。
▼
唐代李嗣业陌刀队
这可能是世界战争史上空前绝后的奇观,马上的骑兵被高大的步兵砍杀的人仰马翻!这和“岳家军大破连环马”时候,步兵躺在地上砍马腿绝对不是一个气场。
让笔者叹息的是,曾经威震世界的大唐陌刀,究竟是什么样子?居然至今没有一把实物流传到今天,至今也没有出土任何一把唐代的陌刀。
也许这有几个原因:1
陌刀本来在唐代也是“秘密武器,”制作工艺复杂,造价高昂,而且只有中央政权才能制作,藩镇起先都不许制作,何况民间更是不敢私自制作和保存。存在数量实在太稀少,从概率上就很难流传到1200年后的今天。
2
陌刀是用夹钢烧刃的秘密工艺制作,在当代中国早就失传,近几年才从日本“唐代的出口转内销”,传回了部分传统工艺,但当代日本人也未必给的是核心机密。
钢材极其容易腐蚀,和青铜武器的防锈蚀功能完全不能比,两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的青铜兵器现在存世有大把,但明清以前的钢铁兵器国内几乎没有一件完好的,这是物理规律使然,可见陌刀即使曾经被窖藏和陪葬,在没有人工不断的保养下,几乎没有可能存在下来。
3大唐的四种刀之一,直刀传到了日本,成为日本刀的开山祖师,而且唐直刀,一直是日本“忍者刀”的直接模仿对象,忍者刀到现在也是直身单刃,两者只是刀尖略有不同。今天日本某寺院还保存有据说是从大唐渡海东传的唐直刀的原物,我们也只能在异国的文物中一睹大唐武力的辉煌。今天国内大量制造的仿唐直刀,都是来源于这件日本孤品。4
那么,既然“唐直刀”传到了日本,那么大唐陌刀怎么没有一起传到日本呢?笔者说到此不仅哑然失笑,日本过去叫什么?倭奴国,倭奴,本身就是矮小的意思。近代以前,日本人普遍身材矮小是国际公认的。
就日本人在唐代的普遍身高,你给他一件李嗣业当年用过的长达一丈,几十公斤的陌刀让矮小的日本人扛到船上带回国,难道不是“故意侮辱日本来使”嘛。日本人当年扛回去,又有谁能用的了?再说大唐对这种威震敌胆的秘密武器,控制极端严格,藩镇都不让拥有,何况让来路不明的倭奴带走?
▼
唐直刀
但不能否认的是,制作陌刀和唐直刀的高超的唐朝工艺,例如百炼钢、夹钢、覆土烧刃工艺,都传到了日本,随着大唐的衰败灭亡,这些工艺反倒在中国大陆失传了,此后上千年的刀剑制作工艺的产品质量,中国反倒一直被日本压制。
日本的战国年代有个著名的武士叫宫本武藏,是日本历史上有名的“武圣”,独创了“二刀流”,简单的讲,就是两手各用一把日本太刀打架。
日本太刀一般有1.1米长,特别长的加大到1.3米,重量一般是2.2到4.0公斤,大多数在3.0公斤以内。
宫本武藏显然力气要比平常人大,可以一手就用一把日式太刀,而且大败另一个著名武士佐佐木小次郎,成为日本历史上的“武圣”。但同时舞动两把3公斤以下的太刀,仍然和舞动高达25公斤的陌刀不是一个概念,而且日本历史上的“战国”,也就是几百个矮小的武士“群殴”而已,和中国历史上动辄上百万人马的大会战,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
宫本武藏
至于“十字军”东征中,阿拉丁大帝曾经挥舞“大马士革刀”,砍断空中飘舞的薄纱刀客是谁,震惊了整个西方世界,包括英格兰的狮心王,但这也只能证明这种马刀的锋利,整个十字军东征中,从来没有人敢“站在阵前,把迎面奔腾而来的几万骑兵砍的人马具碎”。
可见,无论从东方到西方,还没有另外一个人,另外一群人,能站在地面上把骑兵拦腰砍碎,李嗣业和他手下的几千陌刀队,真的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
唯一可能和李嗣业抢“世界第一刀客”名头的就是关帝爷——关羽了!俗话说:关公面前舞大刀。但是,《三国演义》,是明代才有的小说。元明时代,陌刀已经失传,有历史学家认为唐代的陌刀,是类似二郎神的兵器“三尖两刃刀”,但笔者对此持怀疑态度。笔者认为,大唐的陌刀,更像直身的宋代的“斩马剑”,前面说了,可惜至今没有出土的陌刀实物。
罗贯中根本不可能确定关羽就一定用的是“青龙偃月刀”,这种样式的长柄刀,在宋代以前是没有的,再说这种刀,实战中并不好用(几十斤的“关刀,”当代的壮年人挥舞七八下就舞不动了,更可见大唐陌刀队的武力绝伦),只是一种礼仪性的展示兵器。
《三国志》中关于关羽的实战记载,只有一句话:刺颜良于万军中。一个“刺”字,显示真实的关羽当年用长矛或者剑戟杀颜良的概率更高,因为长柄大刀,汉末和三国根本就没有这种兵器。
由此可见,世界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第一刀客”非大唐李嗣业和他的陌刀队莫属!
▼
当代人仿制的宋朝斩马剑
下面再来看看真实的历史记载,更精彩:
天宝初年,嗣业应募从军安西。从高仙芝攻勃津国,大破吐蕃兵,掳获勃律王与吐蕃公主。后来他参与讨平石国之战,被敌人称为“神通大将”。安史之乱中,以收复长安之功,被封为北庭行营节度使、虢国公。乾元二年(759年),唐军围困邺城,筑堤引漳水灌城,郭子仪、李光弼围相州,李嗣业中流矢受伤重而死(笔者: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追赠李嗣业为武威郡王,谥号忠勇。李嗣业的儿子李佐国袭封爵位。后来李佐国因为父亲的功绩,死后追赠宋州刺史。
主要战绩:1
威震西域
嗣业身长七尺,膂力绝众,在盛唐崇尚军功的氛围下,从军入伍、建功边塞。年轻的李嗣业每次战役都奋不顾身、冲锋在前,很快升为昭武校尉,唐玄宗天宝初年,应募安西,在西域为大唐效力。当时,军中推广陌刀,这简直是为李嗣业准备的兵器,他很快脱颖而出,成为赫赫有名的陌刀将。
天宝六年,李嗣业跟随高仙芝出征小勃律国,在唐军的必经之地连云堡,高仙芝任命李嗣业和田珍为左右陌刀将,下令“中午以前必须攻占连云堡,不然都得死”。战斗开始了,李嗣业身先士卒,从最险峻的地方爬上山头,陌刀挥舞,敌人鬼哭狼嚎,死尸遍地,掉下悬崖、淹死水中的有十之七八,唐军一举拿下了连云堡。然后乘胜前进,直捣小勃律国,俘虏了小勃律王和他的妻子吐蕃公主,唐军夺回了克什米尔以西和以北的军事霸权。
“拂菻、大食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附”,回军之后,李嗣业因功升为疏勒镇使,捍卫着大唐帝国的边疆地区。 疏勒镇(今喀什地区)曾一度被吐蕃攻陷过,城池残破,缺乏用水。李嗣业不辞辛苦,带领大家修复城墙,挖掘沟渠,引水灌溉,短短几年,疏勒镇面貌一新,成为一方富镇。
当时,高仙芝身为安西四镇节度使,开始了雄心勃勃的扩张计划。他屠戮石国,诸胡震怒,招来了大食国的军队,怛罗斯之战爆发了,相持五天五夜之后,葛罗禄人被大食军队收买,临阵倒戈,唐军终于溃败。高仙芝本想收拾残部再战,李嗣业见大势已去,劝其退兵。唐军的盟友拔汗那部众阻塞了退路,唐军情势危急,退无可退。右威卫将军李嗣业手持大棒,连人带马打死了上百名拔汗那士兵,才为唐军开通了道路。 别将段秀实颇为不满,昂然争辩,“避敌先奔,无勇也;全己弃众,不仁也。幸而得达,独无愧乎”,李嗣业大为羞惭,知耻而后勇,率领陌刀队留拒追兵。陌刀队勇猛绝伦,如墙前进,大食联军顿时胆寒,不敢再行追击,李嗣业收拢散兵游勇, “得俱免”。回到安西以后,李嗣业向高仙芝推荐了段秀实,“以秀实兼都知兵马使,为己判官”。
▼
2
征讨安史之乱
天宝十二年(753年),李嗣业升为骠骑大将军,回京面圣。酒宴之中,他跳起了疏勒的民间舞蹈,令唐玄宗大为欣赏。鉴于李嗣业镇守边疆劳苦功高,皇帝的赏赐极为丰厚, 但李嗣业回到安西都护府之后,就把这些赏赐全部充公了,他自己一向不置私产,只养了十匹精壮的大宛马,平时的赏赐也多分给将领士,因此深受将士们的喜爱和敬重,都愿意跟他冲锋陷阵。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杀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造反,安史之乱爆发了,唐玄宗逃往蜀地避难,长安和洛阳都陷入了叛军手中,多少龙子凤孙,成为叛军的刀下之鬼。皇太子李亨不负众望,挺身而出,在众人的拥戴下,于甘肃灵武称帝,是为唐肃宗,遥奉唐玄宗为太上皇。各地勤王之师纷纷赶到,李嗣业带领的五千安西精锐隆重登场。
李嗣业和安西精锐为大军先锋,每战必持大棒冲击,势不可当,所向披靡。在这支队伍里,出现了白孝德、荔非元礼等诸多名将,后来都成为保卫大唐江山的栋梁之臣。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安禄山被他的儿子安庆绪杀死,唐军集结了十五万人马,以李嗣业为前军,王思礼为后军,郭子仪自领中军,在长安城西的香积寺北与安守忠、李归仁的十万叛军决战。
贼将李归仁率精锐骑兵数次挑战,都被唐军万箭齐发,射了回去,唐军骑兵乘胜与叛军激战,结果不敌叛军,反被叛军突入唐军阵营。此时,唐军阵营一片混乱,溃兵不断后撤,眼看唐军士气就要崩溃。李嗣业率领他的陌刀队排成一条散兵线,如墙而进,他冲锋在前,所向无敌,唐军逐渐占据了格斗的上风。
叛军正面进攻未能奏效,埋伏于阵东的叛军骑兵乘机杀出,偷袭唐军后方,唐军大将仆固怀恩率领四千回纥骑兵迎头痛击,叛军骑兵伤亡殆尽,李嗣业与回纥骑兵冲锋在前,又迂回敌后,中军在郭子仪的带领下奋勇杀敌,双方从中午一直战到晚上,唐军斩首六万余级,取得了振奋人心的大捷。
安守忠、李归仁放弃长安,向东撤离,安庆绪再度集结叛军十五万人,在新店(今河南陕县西)与唐军鏖战,李嗣业再为前锋,与回纥合兵,表里齐进,贼众大败,安庆绪惊恐之下,只带了一千多步骑兵逃到邺城(今河南安阳),唐军收复了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李嗣业以功加开府仪同三司、卫尉卿,册封为虢国公,食实封二百户。
▼
3
战死沙场
乾元二年(759年),唐军围困邺城,筑堤引漳水灌城,“经月余,城不拔”。李嗣业亲自“被坚冲突,履锋冒刃”,终于被流箭所伤。一代名将,就此而逝。皇帝听到噩耗,十分震惊,伤痛不已,追赠李嗣业为武威郡王,谥号忠勇。
李嗣业兵戎一生,屡立奇功,为大唐江山的稳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在危难之际的豪言壮语,“国家至此,危矣,请自嗣业始”,这位典型的大唐军人对国家高度的责任感和献身精神,至今让人十分感动。通过他,我们认识了大唐军人,感受了大唐盛世。
▼
和李嗣业同时代的“诗圣”杜甫有诗两首:
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
奇兵不在众,万马救中原。
谈笑无河北,心肝奉至尊。
孤云随杀气,飞鸟避辕门。
竟日留欢乐,城池未觉喧。
观兵
北庭送壮士,貔虎数犹多。
精锐旧无敌,边隅今若何?
妖氛拥白马,元帅待雕戈。
莫守邺城下,斩鲸辽海波。
这两首诗高度赞扬了万里赴国难的安西士兵,他们军容严整、秋毫无犯,堪称大唐军人的典范,五千安西士兵的领头人就是大唐名将李嗣业。
END
文字 |瀚海狼山
图片 | 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