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道最后的对话是什么意思,用赤道写一句话
1
我们常带着所谓的经验来看电影,经验是什么东西?运用得当时可以作为判断的基准,而有时,却很容易转化为偏见。我不喜欢《太平轮》,并不是两个小时也没上船的偏见,似乎片名叫《太平轮》就得要在这个船上如何如何,这就是偏见,属于你的经验束缚了你的思维,否则你再看《大醉侠》、《金燕子》不得去骂娘?同样的道理,《赤道》的结尾,好人死了一大堆,坏人一个也没死,同样不能作为判断一部电影好坏的基准,否则我们直接去看那些工业体系下成千上万的好莱坞电影好了,那里面严格遵循了三段式的套路,你看的开心,编剧也编的顺心。
《赤道》的差是在于过于重视剧本本身人物的逻辑性。电影是娱乐的艺术,总是需要偏离一些常识的,一个人横穿枪林弹雨捣毁一个黑社会集团,这是现实中不会发生的事,需要剧本本身的逻辑自洽来完成,而《赤道》偏偏减淡了电影那些超出现实的逻辑性,而去加强电影中人物本身的现实性。拿张家辉来说,为什么张家辉会那么容易死掉,你得看他的经历,这么一个基层行动部走出来的官员,一没后台,二没关系,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他的上司出卖掉了,所以这个人物基本上只能走到这一步了,再高的资历也不可能再升官,对于这样一个人物来说,矛盾性是必然的,一方面继续秉承着他赖以为生手段,恐吓、殴打,底层警察的那一套,另一方面又对所谓的高层报以最大的好意,但你我都看见,这样的好意是被动的,不被赏识的,所以有机会表现的时候,比如发现赤道身份时,孤胆英雄是他的首选,但在这个早已不讲道义的年代,再沉迷于过去的法则,必然会被淘汰。
2
主角必须死,我们没听过,我们只知道主角的不死定律,这让人意外。对观众来说,仿佛是一次嘲笑,我们一心所系的那条线断掉了,你完全没有经验再去判断下一步会发生什么,很多人看到这里便会慌乱起来,烦躁起来,甚至为了前一个多小时的固有判断而骂娘起来。我不知道这样的嘲弄是不是有意而为,看起来似乎不可能,更像是一次无意的举动,但确然带来了一种意外的体验,只是有人把这种意外看做是电影本身的意外,有人,则把他当成偏离自己审美的愤怒。
再来说说王学圻。王学圻这个角色很有意思,前半段编剧一直在这个角色上误导观众,试图造成后半段的意外反转,结果反转与意外的确达到了,可在前半段给予观众灌输的厌恶感却一直没有消解,这就造成了这个电影的一个奇怪现象,最后幸存的,所谓终极BOSS大对决,这两个BOSS都是不被观众报以好感的,观众感情无可寄托,同样是因为故事以坏人胜利好人失败而结束,所以会造成期望的落空,但我却不以为这种落空是坏事,这也是我在第一篇微信稿里所说,为什么这是一部说事件的电影,而不是说人的电影。
电影往往是以人物带出事件,以便观众有代入感,这不是规则,但是是屡试不爽的办法,毕竟我们看电影总希望是进入一个世界,而不是围观一个世界,但做围观可不可以?当然可以,没人够胆按照自己心中的理解给电影定一个规则,但在这个以人物大于事件的环境下拍摄这样一部电影的确需要极大的勇气。电影说的事情很简单,东西被偷了,三方人马怎么看?每方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每方人都心怀鬼胎,而对于贼方而言,他们所制造的陷进一开始是针对香港警方的,直到王学圻来搅局,一切都非常顺利,之后便是意外频出。从全局推论,王学圻留到最后是最合理的选择,尽管是观众最不愿意见到的,他们宁愿看到张家辉独闯虎穴甚至余文乐爆裂刑警,呵,我大中华千秋万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