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1岁左右的时候,你刚刚从他吃喝拉撒的生理需求中恢复过来,各种情感需求马不停蹄的上阵。
前两天朋友来找我投诉。她的宝宝,一岁多了,最近越来越粘人。
刚进卫生间一分钟,他就拍门找你,想剥夺你的“如厕自由”;下班回家,还没来得及换拖鞋。他像个人吊坠一样挂在你身上。很明显,我已经学会了一个人走路和吃饭,但我坚持要你抱抱我,喂喂我.“累却不爱”的朋友用灵魂折磨我。“我年轻的时候,没觉得自己这么粘人。是我的陪伴不够吗?”
相信很多妈妈都有类似的疑问,有的和我的朋友一样,害怕自己缺少陪伴会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出现粘人的情况;
而另一些人则相反,担心整天和宝宝腻在一起会导致孩子缺乏独立性。
真相是什么?在今天的文章中,妈妈C就带大家来探讨一下。
一个
为什么1岁的宝宝特别粘人?
其实宝宝在一定阶段会粘人,1岁以后变得粘人是正常的心理发展过程。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劳拉E伯克在其著作《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中将婴儿依恋的形成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依恋前阶段:从出生到6周
在这个阶段,宝宝会通过一些本能的信号如抓、哭、笑等与大人进行亲密接触。能识别母亲的气味和声音,但不形成依恋。对熟悉的人和不熟悉的人的反应基本没有区别。所以,即使让他们和陌生人相处,也不会引起焦虑。
中期依恋阶段:6周至6-8个月。
在这个阶段,宝宝开始对熟悉的人产生信任感。害怕陌生人,对我妈和其他不熟悉的人或陌生人表现出不同的反应。
外显依恋阶段:6-8个月到1.5 -2岁
对熟悉的照顾者的依恋最明显,表现为特别粘人。依赖的人离开后会变得悲伤、焦虑,甚至哭着抗议。
互动形成阶段:1.5岁-2岁以后
要知道护理员的离开是暂时的,不是永久的。在这个阶段,宝宝对分离的抵抗力会下降。
看到这里,就不难理解1岁多的宝宝变得特别粘人了。是的,是因为我和你建立了良好的依恋关系,把你当成了自己的“避风港”。这也是他们成长和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PS:在这个阶段,宝宝的粘人和分离焦虑是重合的,但也是不同的。
一般有分离焦虑症的宝宝看到妈妈的那一刻,心情会得到缓解,会得到满足。
然而,一些高度粘人的婴儿即使看到母亲也总是要求陪伴和关注,甚至要求一直关注自己。
2
宝宝粘人的天性是否影响其独立性?
开篇提到,有些宝贝妈妈担心整天“烦”着宝宝会影响宝宝独立能力的培养,急着把宝宝“推出去”。
首先要明确,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前提是让宝宝有足够的安全感。
当他对你建立了足够的信任,他就会去探索外面的世界。
但是,如果我们急于把他推出去,而故意忽视或不回应诉求,他就会更加害怕探索,久而久之就会影响独立性的建立。
所以,推开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先满足他。
但需要注意的是,给他安全感并不意味着无底线的“溺爱”。
安全感就是及时回应和满足宝宝的需求。遇到困难的时候,和他一起想办法解决。
然而,溺爱是不管宝宝是否需要都给。代替他们做所有的事情实际上剥夺了孩子独立的能力。
三
在接受宝宝粘人的同时,还需要做些什么?
虽然宝宝粘人是阶段性特征,但是为了帮助他们顺利度过这个粘人高峰期,让自己放松下来,还是需要一些应对方法的。
让宝宝“参与”你的事情
宝宝最粘人的时候,就算做家务也要把他挂在腿上。我该怎么办?
实际上,孩子们对大人在做什么充满了天生的好奇心。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让伊娃参与进来。
比如,做饭的时候,你可以给他一些菜叶,一小盆水,让他自己洗;扫地的时候,给他一把扫帚,让他跟着;在接花草的时候,给他一个小喷壶,让他帮忙浇水。
你会发现,宝宝做这些事情是很有耐心的。不要问我为什么知道,但是在DD里是有效的~
虽然可能不是在帮忙,更像是在捣乱,但是你也要看到,最后的结果是工作完成了,宝宝也带在身边了。真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引导宝宝独立玩耍
很多时候婴儿之所以会粘着人,是因为他们缺乏独立玩耍的能力。我需要你的陪伴和帮助,因为我不能自己玩。
细心的家长要发现,当宝宝吃饱了,醒了或者从外面回到家,在这些时刻,宝宝的情绪相对稳定,情绪相对好。
我们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引导宝宝玩一会儿。
当宝宝逐渐熟悉这种独处环境,专注力提高后,独立玩耍的时间会越来越长,粘着你的时间会越来越少。
抓住每一个机会表达你的爱。
如果你用宝宝粘人的行为来表达你的信任和爱,那么我们也可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但是,我们的表情可以变成拥抱、话语等等。
DD最粘人的那段时间,我经常用近乎恶心的话来“套路”他。
睡觉前,好好抱抱他,说,妈妈好爱你!早上起来,一样温暖的拥抱,开心的说,宝宝醒了,早上好!出门前告诉他,我妈走了,中午回来。
来,爱你哦。回到家后,一个大大的熊抱,向他倾诉,妈妈想你啦~
emmmmm,小朋友也爱听“情话”,这样的表达让他明白即便妈妈不在身边,妈妈对自己的爱也是不会消失哒。
别忘了其他看护人
孩子会依赖照看者,这理所当然。如果家中带娃的重任全在一个人身上,那么孩子对他的依恋程度高也是正常的。
但是带娃这个事,绝不应该仅仅是一个人的任务。妈妈带娃的,可以将这些任务均衡分配。
比如我家,奶奶一直负责白天的日常,我一般回家之后负责陪读、哄睡;游戏性比较强的任务,则分配给C爸。即便是他下乡那段时间,周末回家,该陪玩的时候也不会落下。
孩子是可以同时和多个人建立安全依恋关系的。
这种均衡的“分配”,会让宝宝得到全家人的爱,从而有更充足的安全感,更有利于他们从粘人走向独立。
看看自己有没有陪伴不足
如果日常生活中,自己确实存在陪娃时间过少,并且在有限的时间内也还是心不在焉、敷衍式陪伴,宝宝的正常生理需求和情感需求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回应,那么孩子也会出现“因陪伴不足导致安全感匮乏进而过度粘人”的现象。
这样的宝宝,除了粘人,还可能会有因为一点点小事就发脾气、打人,陌生环境极度局促不安等表现。
而如何分辨是否属于这类,就要问问你自己喽。
CD爸妈:“中国父母学习计划”推行者,C爸-中国医科大学硕士,三甲医院医生;C妈-报社育儿主编,《家长好脾气 才有好教育》作者。
养育CC&DD两姐弟,公益普及婴幼儿喂养、睡眠、疾病、心理知识,让更多父母加入科学养育的大队伍,一起少走弯路,一起做“中国好父母”!原创公众号“CD爸妈”( ID:cdbama)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