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29日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获悉,“银河图片”巡天项目又取得了一项重要成果。科学研究小组发现了两个巨大的分子云,它们在银河系中孕育了恒星。研究人员将它们分别命名为“河云”和“凤凰云”。
新华社信息地图
我们的银河系是一个螺旋星系。在其旋臂附近隐藏着一些厚云,其中一些主要由氢分子组成,即分子云。随着分子云继续坍缩,压力增加,温度升高,逐渐形成原恒星胚胎。当原恒星胚胎中的融合能量足以抵抗自身重力时,一颗新的恒星诞生了。因此,分子云是恒星的前身,被称为“恒星的摇篮”
这次发现的“大江分子云”和“凤凰分子云”位于阿奎拉大裂谷。其中,“大江分子云”距离太阳系约1300光年。从形态上看,它像一条蜿蜒穿过宇宙的长河,实际长度约为300光年。凤凰分子云更像一只展开翅膀的大鸟。它距离太阳系大约2000光年,质量是太阳的20万倍。“大江”和“凤凰”是银河系中的“大头”。
“更令人兴奋的是,已经可以直接在大江看到恒星形成的证据,而且恒星可能正在凤凰形成。”参与这项研究的紫金山天文台副研究员杨栗说。
“银河卷轴”巡天项目负责人、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杨基表示,“银河卷轴”巡天项目主要观测银河平面北部天空的5个区域,总观测面积为2600平方度。该项目始于2011年,由紫金山天文台牵头。它将每年完成大约250平方度的观测。“银河系图”将实现许多科学目标,如发现和编制所有区域的分子云源表,分析分子云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这些研究对于人类理解恒星、行星和整个银河系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银河图片已经完成了80%的观测计划,并公布了几十项重要成果。据估计,完成所有的观察大约需要3年时间。到那时,我们将获得一幅前所未有的银河系图像,人们对银河系的了解将大大扩展。”杨基说。
这项研究的结果最近发表在权威刊物《天体物理学杂志》上。
扩展读数:
中国的“银河图”观测计划
在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以东35公里、海拔3200米的戈壁沙漠上,一个巨大的白色“球体”矗立在光秃秃的群山之中,用望远镜包裹着,昼夜不停地巡视着耀眼的银河,描绘出一幅壮丽而精致的“银河画卷”。
荣说,天文台的13.7米毫米波射电望远镜是中国唯一一台工作在毫米波波段的大型射电天文观测设备。它为一系列重大科学项目提供观测支持,并向世界各地的天文学家开放。
13.7米毫米波射电望远镜主要针对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的前沿领域,如分子云和恒星形成、行星星云、后期恒星演化、星际介质物理学和行星际分子谱线巡逻。目前,它主要用于“银河图”观测计划。
“银河图”观测计划覆盖北部天空中银河平面5度以内的天空区域以及邻近的恒星形成区、高纬度星际分子云等区域,总观测面积为2600平方度。从2011年9月开始,该计划将每年完成约250平方度。完成数据采集、数据校准、质量检验、编目入库、数据汇总等任务需要8-10年时间。
“银河图”之旅将实现一系列科学目标,包括发现和编制所有区域的分子云源表,获得分子云的内部结构和动态过程。
“银河系图片”天空测量计划的主要优势在于同时采集多条分子谱线,空分辨率更高,空覆盖完整,天空面积大。天空调查项目主要观察分子云在银河系中的分布和结构,分析分子云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和关系,了解分子云的分布、结构和物理性质,这对我们了解恒星、行星甚至整个宇宙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资料来源:综合新华社
编辑:tf03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