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咀嚼杨树树枝到刷毛刷——牙刷游记
刘晓芳的百科知识
在麻省理工学院发起的“勒梅尔·森-麻省理工发明指数”调查中,牙刷击败了汽车、个人电脑、手机和微波炉,成为“当代人不能离开的五项最重要发明”中的第一项。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印度人通过“咀嚼羊脂”促进了早期牙刷的出现。这项发明通过佛教传播到中国,然后传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两宋时期,一种改良版的刷毛牙刷出现在中国,并在明代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西方,最终影响了现代牙刷的发明。
早期中国的牙科保健计划
牙刷的外观与牙齿护理密切相关。牙齿在人体器官中起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它们不仅帮助人们咀嚼食物和味道,还在紧急情况下充当武器。据统计,除了睡眠,人类一生中有13%的时间用于饮食,这也反映了牙齿的工作长度和强度。由于经常反复咀嚼,食物会嵌在牙齿里,残渣会粘在牙龈上。
就像往眼睛里揉沙子一样,在牙齿里嵌入一些东西是很烦人的,所以需要及时的牙齿护理。从一开始,就有三种基本的牙齿护理方法:第一,漱口水,用水和其他液体漱口,直到今天,专业漱口水已经产生;第二种是剔牙,使用锋利或薄的工具来清理残留在牙齿里的东西。这种方法后来发展成牙签、牙线和其他工具。第三是刷牙,用软毛刷牙,这是我们今天常用的牙刷。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牙齿,把好牙齿视为健康和长寿的象征。从构词角度看,“年龄”与“牙齿”相关。此外,古代中国人也赋予牙齿不同的含义。牙齿是臼齿,牙齿是门齿。因此,“利齿”和“咬牙切齿”等词中的“齿”和“齿”是不能用“齿”来代替的,而“冷唇死齿”、“唇齿相依”、“齿不足”等词中的“齿”也不能用“齿”来代替。《诗经》中的冯伟·索伦形容女人的牙齿是美丽的,说“牙齿像葫芦”。这意味着她的门牙美丽、整齐、洁白如葫芦。
因为它的重要性,如果牙齿不好看,也会被别人拒绝,甚至产生对行为的偏见等等。例如,脏,它的原意是牙齿排列紧密。例如,宋代永嘉人戴东在《六书·故事》中说,肮脏,牙齿细。那些尊重他们老朋友的歌的人说它们很脏。“牙齿太紧,很容易插入食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将导致牙齿不适或口臭,这后来成为不良行为和猥亵行为的同义词。另一个例子是“不和谐”,最初指不规则的上下牙齿,后来引起不和谐和不和谐。
注意牙齿,自然要注意口腔护理。从风格的角度来看,中国人在早期倾向于“洗”和“勾”。《礼记·内则》提倡的生活方式是“鸡第一次啼叫,用盐水洗”,即早上起床后用盐水冲洗。东汉时期的《金丹全书》建议人们睡觉前要漱口,“早洗不如晚洗,晚洗有利于补牙。”它还说“食物的毒素会在牙齿中积累,当天晚上清洗时,污垢会消失,牙齿也不会变坏。”由于没有牙刷,这里的洗涤主要是用漱口水完成的。
当然,漱口不能洗掉所有的口腔残留物。古代中国人也剔牙。剔牙的恰当名称是“擦牙”。唐朝的孙思邈在他的口腔健康文章中说:“每次我把盐拧进嘴里,我都用温水擦牙齿,然后把牙齿扣上一百次。我直到现在才感觉到,但五天后,我的舌头就会绷紧。”“擦”和“扣”都是用手,表明用手指擦牙齿是中国早期的刷牙方法。
伴随着佛教的印度牙刷
盐水漱口,辅以手指“擦拭”和“紧握”是中国早期口腔护理的计划。然而,人们总是怀疑用手指进入是不卫生的,尤其是在别人面前,这也不优雅。随着佛教向东方的传播以及中国和印度之间僧侣和商人的频繁往来,一种叫做“羊齿”的“牙刷”开始传入中国,成为人们口腔护理的一件艺术品。
“咀嚼羊脂”是印度人口腔护理的主要方法。从9世纪中叶到10世纪初(晚唐)写的《中国和印度的经验》一书包含了大量关于中国人和印度人生活习惯的描述。在牙齿护理方面,该书记录道:“印度人使用牙齿树枝。如果他们不刷牙洗脸,他们就不吃东西。中国人没有这个习惯。”在这个阿拉伯人的眼里,中国人不刷牙,尤其是没有树枝的时候。
那么什么是齿枝呢?齿枝是阳枝。用牙树枝刷牙就是咀嚼一根叫做阳树枝的树枝,直到一端出现一定数量的树枝和胡须,然后用胡须刷牙。在咀嚼的过程中,杨树树枝的气味也被用来改善口气。
佛语:你应该咀嚼羊脂。咀嚼羊脂有五大优点:助消化、去寒热唾液、善于辨味、不臭不亮。佛陀的话:有五种树不应该被咀嚼,漆树,毒树,摄逸树,莫图树和菩提树。从这个角度来看,杨志最初的咀嚼可能不是自愿的,而是佛陀对修行者和布道者的一种戒律要求。毕竟,对于高僧来说,只有保持他们的呼吸新鲜,他们才能吐莲花,说俏皮话。
然而在这个时候,人们只在鸠摩罗什和朱道生翻译的佛经中读到关于咀嚼杨志的内容。不清楚这根树枝是否是杨树的一根树枝。此外,法显(334 ~ 420年)同期也没有咀嚼杨志的相关记载。唐朝初年,高僧玄奘(602 ~ 664)游历了西方的天竺。尽管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至少三次提到咀嚼杨志,但他并没有说明杨志是什么。玄奘西游33年后,高僧易经(635 ~ 713)经海路前往印度,他的《南中国海传入法国境内》一书对周扬之作了详细描述。更有价值的是,《易经》经过试用,可以分辨出这个分支不是韩的分支。
由于历史悠久,历代翻译的佛经名称各异,印度杨志到底是什么还没有确定。直到1990年,大学生金克木先生在《阅读》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特别的文章,才揭示了古牙刷的真正身份。
作为梵语研究的大师,金先生从1941年到1946年住在印度。他说:“当我在印度的时候,我不仅亲眼看到了(白杨),而且亲自尝试过。通常,我用一种叫尼姆树的树。),摘下它的嫩枝,摘下它的叶子,在我嘴里咀嚼它的一端,然后用它来刷牙。它尝起来很苦,据说是经过消毒的。树叶不大,被夹在书里可以防止蛀虫。这是印度人的习惯,不仅仅是和尚念经。自从牙刷、牙粉和牙膏流行以来,这一习俗逐渐消失了。我看到当时印度农村的家庭成员和村民仍然保持着这种习惯,这已经是近50年前的事了。”
中国的苦楝树很少,所以中国的和尚在处理它们时很灵活。他们用柳枝代替杨树枝,并把这种“牙刷”展开。鉴于大唐的国际影响力,杨志和刘志等环保牙刷携带牙膏,穿越海洋,开始到新的地方旅行。很快他们出现在朝鲜和日本。关于这一点,王庆在《咀嚼杨志:历史上的洁牙习俗》中指出:“在现代韩国,牙刷是‘牙刷’。从词源上来说,它是从汉语中借用的“牙刷”一词。然而,在高丽,杨志的发音类似于杨志,意思是动词“刷牙”。此外,日语中还有“羊脂”这个词,意思是“牙签”和“牙刷”...在日语中,“阳指”这个词也是从汉语“阳指”借用过来的。
时间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清晨或傍晚,寺庙里的和尚和宫廷里的官员寻找柳枝和其他树枝,然后围坐在一起咀嚼和刷牙。这一幕现在看起来相当愉快。
明代皇室的世界贡献
说起来,很多人可能不相信美国牙科协会、美国牙科博物馆、罗宾逊出版社和其他西方专业组织都把牙刷的发明归功于中国人和中国皇帝朱祐樘。
朱祐樘(1470 ~ 1505)是明朝的第九任皇帝。在他任职的18年中,他慷慨善良,厉行节约,保持沉默,努力从事政务工作,开辟了多种途径,驱逐了不诚实的妇女,开创了明代“盛世治理”的伟大氛围。然而,在明代第15卷或重要的史书如《明孝宗实录》中,都没有他发明牙刷的记载。西方人之所以授予明孝宗发明牙刷的权利,不仅是因为明孝宗人品好,而且是因为中国的改良牙刷在弘治年间传到了欧洲。
我们知道,佛教在中国的鼎盛时期是在唐朝,中国僧侣模仿印度僧侣的做法已经成为一种规范。咀嚼羊脂或刷牙在中原很流行。表现之一是出现了大量与刷牙有关的壁画。根据王慧敏《敦煌壁画刷牙考》的统计,敦煌壁画中至少有14幅与刷牙有关的壁画。最早的刷牙图片可以在中唐第154、159、186、196和361窟的弥勒佛经中找到。186个石窟中的一个刷画是今天最接近我们刷的。这幅壁画“覆盖了西部主房间的上部和北部的下部”。刷牙的人一丝不挂地躺在地上,左手拿着干净的瓶子,右手捂着嘴,好像在用手指刷牙”。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牙刷也在不断改进,先是用手指,然后是柳枝,直到宋代出现了马尾制的牙刷。这种牙刷使用骨头、角、竹子、木头和其他材料作为它的骨架和手柄,头部钻有两排小孔,马尾嵌在里面。北京故宫博物院现在保存着两把宋辽时期的牙刷。从尺寸来看,牙刷柄长约20厘米,植发部分长约3厘米,植发部分有8个孔,分成两排,每排4个孔。毛孔上下相连,非常类似于现代牙刷。
然而,这种马尾牙刷的受欢迎程度可能不高。宋朝的周守忠在他的《养生与篡夺》一书中说:“你不能在清晨刷牙,因为你害怕你的牙根会浮起,你的牙齿会很容易抖动。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牙痛。用马尾遮住牙齿是极其有害的。”也许马尾仍然僵硬,刷牙的经验不是很好,所以周守忠作出了“极具破坏性”的评价。然而,作为咀嚼羊脂的升级版,马尾牙刷仍在继续。元朝时,忽必烈的《路上吃喝》说,“清胆用盐刷牙,没有牙病”。洪松先生还在《中国牙刷测试》一文中评论道:“牙刷的出现一定与中国僧侣模仿印度僧侣的修行方法有关。这是牙刷从印度传到中原的见证。”
从漱口、刷牙到咀嚼羊脂,再到牙刷,我们发现人们一直在努力研究牙刷头的材料。头发太软了,不能梳。如果头发太硬,它会刺破牙龈,刷出血淋淋的胡须。明朝孝宗皇帝对猪鬃的选择也可能是材料上的重大改进。然而,把猪鬃或马尾毛放进嘴里并摆弄它总是会造成一些心理障碍,这可能是这种皇家牙刷在中国不受欢迎的原因。
从专利的角度来看,英国人威廉·亚的斯亚贝巴是牙刷的发明者。1780年,当他在伦敦纽盖特监狱因煽动叛乱服刑时,这个年轻人突然切下一块骨头,涂上刷毛作为牙刷,并在出狱后申请专利。威廉·阿迪斯的牙刷是宋和明中国的鬃毛牙刷的简单复制品,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制造方法上都是如此。此外,由于他强壮的鬃毛,他的牙刷销售并不理想。
事实上,直到20世纪20年代,许多西方人都不愿意用牙刷刷牙,因为坚硬的鬃毛总是打断他们的嘴。直到20世纪40年代,美国杜邦化学公司引进了合成纤维(尼龙),我们今天使用的柔软有效的牙刷才出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