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在横梁上的肉比那个模型好!"如果我想说这句话来自中国地震学创始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傅承义,你相信吗?傅承义提到的模型是中小学教科书中张衡的地动仪,现在已经从教科书中删除了。最大的原因是这种模式太有争议了。
长期以来,张衡地动仪一直是古代灿烂文明的代表之一,在东汉时期曾一度闻名于世。张衡的发明在《后汉书·张衡传》中有描述。
“用纯铜铸造。该构件直径为8英尺,并有一个凸起的盖子。它看起来像一个葡萄酒雕像,装饰着山龟,鸟和野兽的印章。中间有一根柱子,旁边有八条路。它是用来关闭发廊的。外面有八条龙,头上有铜球,下面有蟾蜍,它们张开嘴接受铜球。它牙齿的巧妙设计隐藏在侧面,覆盖了整个区域。如果发生地震,荣誉会震动,龙的机器会发出声音,药丸会吐出来,蟾蜍会获得头衔,震动会很大,服务员会注意到。”
这个看似巧妙的设计在公元138年陇西地震后就消失了,据说在战争中被摧毁了。换句话说,大家在课本上看到的张衡的地动仪不是从地里挖出来的,而是后人根据历史记载制作的。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急需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文物来展示中国灿烂的科技文化。
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文化部文物博物馆馆长王振铎根据《后汉书》中张衡的地动仪的文字记录模仿了“地动仪”,后来被中国人广泛称为“张衡地动仪”。根据王振铎自己的研究,他采用了倒立的“立杆原则”,但这种模式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存在争议。
虽然是根据历史记载复制的,但模型内部设计不合理,龙口铜球根本吐不出来。1988年,“张衡地震仪”被运往日本展出。当我们的评论员描述地震仪的工作原理时,铜球不能灵活地脱落。这个场景一度非常尴尬。
不仅如此,当时的外国地震学家和学者也对王振铎复制的张衡地动仪提出了强烈质疑。在这样的背景下,不难理解傅承义院士对这台地震仪的怀疑。毕竟,他是中国地震学的权威。他非常清楚用那台地震仪记录地震是不可能的。因此,张衡的地动仪几年前就从教科书中删除了。
然而,网民们说,“挂在横梁上的肉比那个模型好!”这句话引起了强烈的批评。例如,一位网民说:“这个目的是告诉官员地震发生的方向,以便提前安排救灾措施和政策。我们应该知道古代的通讯太不发达了,那些告诉新闻的人经常不得不跑几天甚至几个月,这已经太晚了。这是古代的一大进步。我们必须肯定古人的智慧,但现在人们无法恢复。”
参考:后汉张衡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