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建平:日常文章:《感性理论的阐释与补充》(24)
《生命不存在》
《生命不存在》是感性理论的核心理念,也是最不被接受的概念生命一直是人类的基础,说生命不存在是不可接受的。这就是生活吗?人们总是无法定义它。人们只能根据生活状态从某个方面来定义它。人们找不到生命的本质。感知理论第一次准确地定义了生命的本质:感知运动中的生命感知体这个定义揭示了“生命”的本质和目的,决定了生命和事物的关系。准确地说,生命是感知的身体,是与感知的身体相对的存在主体,而不是存在的产物单词
life的创造造成了人类认知中最大的错误。尽管人们不知道生命的确切含义,但他们已经非常明确地确立了生命伦理学。人们普遍拥有的生命意识决定了人类的生存形式。人们根据生命伦理建立的人类秩序和社会形态将把人们限制在相应的思想和精神环境中,使人们成为生命的奴隶。这是迄今为止人类犯的最大错误。这也是人类给自己带来的最大麻烦和严重伤害。
感知说生命不存在,不是说人们不必生活,而是说人们不再生活在生命的概念中。为什么必须废除以生命为基础的概念?正是生活给人类的基础带来了一系列非常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连锁效应破坏了人类生存的基础,异化了人类的品质,导致了越来越严重的后果。为了让人类有一个快乐而美好的存在,走向一个理性而理想的未来,人类有必要超越生命的概念,抛弃生命的伦理,从根本上禁止生存系统,这样人类才能有一个纯粹的、自由的、快乐的存在。自从生命从一开始就成为一个明确的概念,人类就进入了一种混乱和不合逻辑的生命意识。生命是个体的,独立的,不同于物质的存在形式。首先,不管这种不同于物质的存在形式为什么会产生,它从哪里来,当我们认识到生命的特征时,我们必须为它的存在建立一套可行的伦理规则。因此,生活的利益已经成为伦理原则的核心。既然人是有生命的,人就必须生活在生命的伦理本源中,这是人与人之间复杂关系的根源。生命的伦理原则贯穿于人类行为的整个过程。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为自己的生存而生存,为自己的利益而竞争。“生存”这个词决定了人类生活的目的和意义。生命的存在成为人类无法摆脱和完成的使命,因为人类最终必须毫无例外地死去。
我们建立自己的生命观念被死亡摧毁了,变成了非理性的逻辑,我们为什么要在死亡的时候活着结果,我们正准备从出生就死去,所有人的努力在面对死亡时都白费了。我们创造了注定要失败的生活逻辑,但我们必须让人们尽最大努力不死。我们仍然找不到一个合理的理由让人们安心接受死亡,但我们必须坚持生命的存在。为什么?我们完全不知道。从生命的概念出发,生命有许多矛盾的逻辑,例如:你吃得越好,死得越快。作为胜利者死去和作为失败者死去有什么区别?生存和死亡有区别吗?富人死还是穷人死更好?不死有什么好处?人死了有什么不好?为什么生活是美好的?为什么死亡是丑陋的?活着还是死去更好?生命是永恒的还是死亡是永恒的?......这种生与死之间无休止的矛盾是不可能解决的,因为生命本身的存在没有逻辑,对于死亡来说,活着是一种不合理的存在
认为死亡是生命的对立面,而生与死是对立的二进制,这使得人们无法从逻辑上理解。死亡如何对抗生存?存在有内容,不同的存在,死亡有内容?有不同的死亡吗?结果,宗教信仰一直在寻找死亡的内容。死后的各种内容令人瞠目结舌,甚至令人恐惧。结果,死亡被人们神化和诋毁。人们主观上给死亡增加了许多原因,但最终它们不能与生存对立。事实上,结果是,生存和死亡都没有意义。
当人类第一次建立生命概念时,他们没有意识到这种无休止的矛盾人们不能在生与死之间平稳地转换。因此,人类世界只能是不合逻辑的,充满混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都有自己的观点...最后,他们不知道如何生活,更不知道如何死去。世界上巨大混乱的根源是生命的概念。如果生命不存在,世界上所有的问题都会立刻得到解决。(下)
注:本文摘自:京东和淘宝电子书:感知新世界,感知新文明,感知新人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