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区未解之谜网

未解之谜与世界之最,猎奇文章

首页 >  历史趣闻 >  天于生子厚,禀予独艰哉!孤独钓客柳宗元!

天于生子厚,禀予独艰哉!孤独钓客柳宗元!

时间:2019-06-06 作者: 来源:51区未解之谜网 手机阅读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孤独钓客柳宗元!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有些人,我们读他们的文章都会觉得自己的渺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柳宗元是属于这类人的,是鲁迅先生心中中华民族历史上脊梁式的人物。

  他就像一个孤独的行者,在时代的风尖浪口上,坚守着自己的理想与道德,寄苦闷于山水,喻深情于万物,为后世读书人竖立了一座道德的丰碑。

  苏轼说:所贵乎枯谈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

  欧阳修说:天于生子厚,禀予独艰哉。超凌骤拔擢,过盛辄伤摧。苦其危虑心,常使鸣心哀。投以空旷地,纵横放天才。山穷与水险,上下极沿洄。故其于文章,出语多崔嵬。

  严羽说:唐人惟子厚深得骚学。

  此等评语,柳宗元当之无愧。

image.png

  (一)面壁十年图破壁

  柳宗元是正宗的世家公子,一点儿沙子都没有参的那种。

  柳宗元所属的河东柳氏,乃河东郡旺,与河东裴氏,河东薛氏并称河东三大世家。柳氏一门,人才辈出。

  著名的河东狮吼就不说了,远的柳元景、柳世隆等风流人物也可不提,但就大唐一朝,柳宗元的堂高伯祖柳奭曾入阁拜相,他的父亲柳镇也曾任侍御史等要职。大书法家柳公权是他的叔父辈,传唱至今的诗作“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是出自他的同辈兄弟柳中庸。

  相较于父系,柳宗元的母系范阳卢氏更是誉满天下。

  自汉末卢植开创范阳卢氏一脉,至唐中期,范阳卢氏正史有名者九百余人,更有“八相佐唐”千古佳话。正是源于此,范阳卢氏才得以与清河崔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齐名,成为古代中华四大名门望族之一。禅宗六祖慧能,高唱“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的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大历十才子的带头大哥卢纶及后世大明儒将卢象升等等都是源于范阳卢氏。

  也许正是集合了父系与母系最优秀的文化基因才造就了我国文化历史上杰出的天才柳宗元。事实上,柳宗元也的确无愧如此优秀的血脉传承。

  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年),柳宗元生于长安。四岁时他在母亲卢氏的教导下启蒙(这又是一位没有留下太多资料的伟大母亲,这也是中华文明香火不断的原因),从此走上了读书的道路。对于这段时光,对于母亲卢氏,柳宗元是刻骨铭心的。

image.png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散上峰头望故乡,他望谁呢?没有母亲的故乡,哪里还是故乡啊?

  虽贵为世家公子,柳宗元的少年时代却并不安逸。

  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成德节度使李宝臣父子起兵,本就风雨飘摇的唐王朝又陷入长达四年之久的战乱。为避战乱,柳宗元不得不远奔夏口去投奔他的父亲柳镇,后又随柳镇到了江西。在江西时柳镇带着柳宗元四处宦游,体验生活。

  鲁迅先生说真正的猛士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而恰恰刚正不阿的柳镇就是这样敢于直面世事去解决问题的人。此时的柳宗元虽然年幼,但战乱中底层百姓的痛苦他是感同身受的。父亲的教诲与现实的悲惨才让后来的柳宗元可以有勇气去呐喊去抗争,这是他勇气的来源。

  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年),柳镇回长安任职,柳宗元也回到了他出生的地方。

  当这个14岁的少年再次踏入长安城时,也许躲在父亲身后的他是沉默的。也许他自己都不会想过,当他再次离开这座城市时,整个大唐都是沉默的。

  长安啊,长安,你知道自己错过了什么吗?!

image.png

  (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柳宗元进士及第,时年21岁。李绅罗隐等人也无都是顶着才子的帽子,哎,看看人家柳大公子,考个进士还不是跟玩一样。

  贞元十二年(796年)柳宗元为父守丧期满后任职校书郎。在唐王朝似乎好像有点儿才华都可以进去领身工装名曰“校书郎”,但无论如何勉强算是入身公门了。

  在唐朝考取进士固然春风得意,但能否当官还得另说,更重要的是得有部门要你,说白了——拼人脉。孟郊也是进士出身,高中之后也是高唱“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其实没过几日他就没有心思看花了——他得养家糊口啊,后来这孩子都快饿成渣了,更再也写不出那样轻快的诗句来。

  唐王朝也为此设立了博学鸿词科,相当于国家中央机关公务员遴选考试。贞元十四年(798年)26岁的柳宗元应试博学鸿词科,一考即中,授集贤殿书院正字,从九品,相当于由办事员转正成为科员,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唐公务员,正式步入政坛。

  当官什么最重要?才华?幼稚!站好对,跟对人,才最重要。也许志趣相投吧,这一时期他认识了一个改变他一生命运的人王叔文。他太子侍读的身份,让很多人都不得不对他存在的幻想,再说王叔文也是饱读诗书,满腹经纶。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唐德宗驾崩,太子李诵继承帝位即为唐顺宗,王叔文以“帝师”的身份开始主持朝政。柳宗元已经出任礼部员外郎,乃王叔文集团的核心人物之一。

  他们这帮年轻人,他们凭着一腔热血,依仗年轻皇帝,高呼消弱藩镇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要求整治贪官污吏,整顿税收,废除宫市。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永贞革新开始了。

image.png

  (三)出师未捷身先死

  公元800年左右的唐王朝,是什么样子呢?

  此时由李渊李世民等开创的大唐王朝已经180余岁了,帝国曾经的荣光只能在旧纸堆里追忆。他更像一个步入晚年的老人,虽然曾经英雄了得,但也不得不承认老了。尤其是安禄山史思明这两个胡人又用弯弯的砍马刀狠狠的在这个老人本就有些虚弱的身体狠狠的捅了两下。杨玉环香消玉殒,唐王朝失血严重。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皇帝轮流做,今日到我家。自古还不是谁兵强马壮,谁说的算。垂垂老矣的中央朝廷让一些有野心的地方实力派看到了机会,建中之乱更像试探逆或只是个小插曲而已。

  贞元十五年(799年),淮西实力派吴少诚乘陈许节度使曲环病死,开始攻打临颍许州一带,意图扩大地盘。唐王朝旋即派兵来讨,可惜一败再败,最终干脆下诏赦免了吴少诚的全部罪行,并正式任命他为淮西节度使,加封为检校仆射,唐顺宗时更加封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贞元十六年(800年)徐州、泗州、濠州节度使张建封病去,其部下借机叛乱。无奈之下中央政府只得把对付吴少诚的良策再用一次。不就是封官吗?给他就是了。

  此时的中央王权犹如西周末年一般,其实已经是一只纸老虎,也确实需要一场革新。

  藩镇割据的危害,饱读诗书的王叔文等人自然能看到。吏治的腐败,他们这帮读书人更是深有体会。柳宗元这样的世家公子暂且不说,王叔文周围的吕温、李景俭、韩晔、韩泰等人都是出身贫寒之家,多多少少都曾经是腐败的受害者。

image.png

  王叔文与小皇帝让他们看到了希望。他们迅速的靠拢在王叔文身边,书生似的“你当宰相、我当将军”,开始了革新。其实对于他们投靠王叔文的动机我是有所怀疑的。柳宗元刘禹锡一片赤诚,无可置疑,但其他人就未必如此了。可能不过是盼望着大树底下好乘凉,盼望着借机当大官能光宗耀祖罢了。

  书生意气指点江山拟或纸上谈兵,不外如是。

  你动他们的利益,他们就要你的命,无论你的动机如何,他们的蛋糕是不容许动的,道理就是这么简单。况且自古以来中国的改革者又有几个能落个好下场?商鞅被用上了自己设计的车裂,张居正死了还被鞭尸,谭嗣同的幽灵还在菜市口的上空徘徊,王叔文们更注定输的连底裤都不剩。

  180天,这就是永贞革新,呵呵,比康梁等人似乎强了一点儿。180天后,805年8月5日,顺宗被迫禅位给太子李纯即为唐宪宗。李纯当皇帝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处置王叔文等人。随着顺宗禅位王叔文(不久后赐死)等被贬声势浩大的永贞革新也就这样迅速的如潮水般退去。也许时间实在太紧迫,我们现在看不到当时柳宗元的心境,也只能从他被贬后的诗句里去追寻当时大唐政坛的波诡云谲。

  “窜逐宦湘浦,摇心剧悬旌。始惊陷世议,终欲逃天刑。”这是柳宗元被贬永州后所作《游石角过小岭至长乌村》中的四句,此时的柳宗元也许已经放下心事,但这短短不足二百余天的惊心动魄,给他心灵带来的冲击或伤害确是永远难以消解的。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这首作题为《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的诗作,通篇肃杀之意,可能是作者当时心境最好的写照。

  总之,他的政治生命已经结束了,剩下的就是随着长安城的一道道圣旨四处流浪漂泊了。

image.png

  (四)怒向刀丛觅小诗

  读书人甚至当官的,哪有不被贬的?所分别的也就是被贬多少次,被贬多远而已。王昌龄被直接发配到了不毛之地岭南(后来苏东坡也被贬到了那里),杜甫最困难的时候被赶去看仓库,韩愈被扔到了阳山……

  永贞元年(805年)9月,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11月,又被贬为永州司马。此时柳宗元尚在赶往邵州的路上,他又不得不转向永州。

  我想历史应当记住这一刻,至少永州的历史应该记住,柳宗元被贬何其不幸,但天降才子于永州,永州又何其幸也?!永州这一块文化荒漠,随着柳宗元的到来,也在中华民族文化史留下了浓厚的一笔。

  永州位于湘南,瘴气肆虐,鸟不拉屎。“司马”本是当时地方行政长官的副职,但柳宗元这个“永州司马”却鸡肋的很,说白了不过是被流放看守的“囚犯”而已。但柳宗元才名远播,且河东柳氏与范阳卢氏都是当时豪门世家,地方官倒也不敢刻意为难,无所事事的柳大公子只好在这个破地方游山玩水消磨时光了。

  冬日他寒江独钓,愤然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孤独,后无来者。

image.png

  夏日他驻足江边,悠然道“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最后两句的悠然,赞赏者佩服的五体投地,不屑者以为画蛇添足。

  平日里他更探幽寻访,《永州八记》赋予了永州真正的灵魂。

  此时的柳宗元在江湖之远逍遥自在似乎渐渐淡忘了庙堂之高的朝堂纷争,但如果仅仅如此,他亦不过一个出色的文学家而已,他心里还有牵挂。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蛇者乎!”

  赋敛之毒甚于蛇,柳子厚何其厚也?!有些事他忘不了,只是不得不如此而已。后人范仲淹曾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大概他们都是一类人吧。

  元和十年(815年),柳宗元被召回长安,结束了他在永州十年的生活。这十年不仅仅是柳宗元短暂的一生中最为快乐的十年,也是永州历史最辉煌的十年,也铸就了永州永远的名片。

image.png

  (五)俯首甘为孺子牛

  唐宪宗是很有才干的,但是对于王叔文这帮人,他始终心有芥蒂。元和十年(815年)三月,刚刚抵达长安的柳宗元再次被贬,这一次是柳州。

  与他一同被贬的还有刘禹锡,他们两个如同白居易与元稹一般,都是同呼吸共命运的好朋友。得知刘禹锡被贬播州后,柳宗元不顾皇帝对自己不忿,还是立即上书要求与刘禹锡调换,理由很简单,播州太远条件太艰苦,而刘禹锡还需要照顾自己八十高龄的母亲,而他自己孑然一身,无所谓了。

  这就是友谊,这才叫兄弟。后来尽管未调换成功,但刘禹锡还是换到了连州,也许上天注定柳宗元属于柳州。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在与刘禹锡分别时,两人相互鼓气,柳宗元愤然写下该诗,便直奔柳州而去。

  到柳州后,柳宗元无法忘记他的朋友他的兄弟。这首《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字字滴血。

image.png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与刘禹锡一样,柳宗元并没有屈服没有颓废,而是一心一意的将他的才华他的政治抱负全盘赋予柳州。

  他修孔庙,开学堂,传经布道;他除迷信破旧俗,教导百姓革新生产;他还大胆取消奴婢身份,尽可能降低赋税;他还带领百姓广植柑橘——短短几年,柳州大治。

  永贞革新失败了,可他还是用柳州不仅仅证明了自己的政治才华,更对那些打击他的政敌们进行了最响亮的回应。

  可惜,时间太短了。

  元和十四年(819年)十一月初八,柳宗元于柳州病逝,时年47岁,此时宪宗皇帝召他回长安的诏书估计还在路上。

image.png

  (六)后记

  柳宗元字子厚,他的确配得上一个“厚”字。为人子者,无愧于父母祖上,可谓厚孝。为人臣者,无愧于君王朝廷,可谓厚忠。为人友者,无愧于兄弟手足,可谓厚仁。

  当今日我们这些后人,徜徉于永州或者留恋于柳州,观柳侯祠,诵《扑蛇者说》,讲“黔驴技穷”,方觉柳子厚,愈品愈厚!

  柳宗元与妻子杨氏青梅竹马,感情甚好,不幸的是婚后仅四年杨氏就病去,此后柳宗元未再续娶他人,与亡妻相伴终生。

  “……独狠不幸获托姻好,而早凋落,寡居十余年……恨痛常在心目……之死同穴……”

  子厚情厚如此,不忍卒读,是为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 产后头痛
    产后头痛
    产后头痛是中医古籍《回春录》的一篇,摘要:听泉明经之媳,新产后,头痛甚剧。孟英按脉,右甚滑大。与清阳明法,得大解而瘥。
  • 妊娠感冒
    妊娠感冒
    妊娠感冒是中医古籍《回春录》的一篇,摘要:承恩室,怀孕患感,昏谵不语,喜呕,便秘,汗出不解,脉涩,口干。乃营阴素亏,邪热内炽。以∶元参石膏知(母)(黄)芩(竹)茹贝(母)银花枇(杷)叶(白)薇栀(子)楝(实)(石)斛,投数剂而愈。夏氏妇,怀孕患感。医投温散,渐至气冲不寐,时欲痉厥,脘闷呻吟,渴难受饮。所亲张养之延孟英诊之,脉滑数而溢。与小陷胸(汤)加旋(复)、薤(白)、石膏、知(母)、栀(子)、(竹)茹、杏(仁)、腹皮、苏子、竹沥、海,
  • 白带
    白带
    白带是中医古籍《回春录》的一篇,摘要:妇女,患带下腰痛,足心如烙,不能移步。孟英投大剂甘露饮而瘳。
  • 疝气
    疝气
    疝气是中医古籍《回春录》的一篇,摘要:元章,年逾七旬,久患疝厥。每病于冬,以为寒也。服热药而暂愈,终不能霍然。孟英诊曰∶脾胃虽寒,肝阳内盛,徒服刚烈,焉能中肯?以∶(人)参(白)术枸杞苁蓉当归茴香菟丝鹿角霜桂枝茯苓楝实黄连吴萸橘核等药为方,服之。今数年无恙矣。庆云圃观察令郎,陡患偏坠,医与茴香、葫芦巴、乌药、荔核等剂,遂疼不可忍。因浼赵棠村鹾尹邀孟英视之。按其脉肤,甚热,曰∶非疝也。睾丸肿痛,必偏于右,此湿热时邪也。设以疝治,则必成
  • 痹证
    痹证
    痹证是中医古籍《回春录》的一篇,摘要:媪,年六十余,患腰腿串痛,闻响声,即两腿筋掣不可耐,且必二、三十次。卧榻数载,诸药罔效。孟英察脉沉弦,苔腻便秘。亦因广服温补而致病日剧也。与∶雪羹羚(羊角)楝(实)胆星橘络竹沥丝瓜络,吞礞石滚痰丸及当归龙荟丸,四剂,大泻数十次,臭韧异常,筋掣即已。乃去二丸,加(山)栀、(黄)连、羊藿,服六剂。即健饭而可扶掖以行矣。某妪,患腰痛胀欲捶,多药不效。孟英视其形虽羸瘦,而脉滑痰多,苔黄舌绛。曰∶体虚病实
  • 癫狂
    癫狂
    癫狂是中医古籍《回春录》的一篇,摘要:某,戊年冬,醉饮夜归,为查段人员所吓,神志即以渐昏,治之罔效。至于不避亲疏,裸衣笑骂,力大无制,粪秽不知。己年夏延孟英视之,用∶石菖蒲远志龙齿龟板犀角羚羊角元参丹参知(母)(黄)柏栀子龙胆草枳实黄连竺黄竹沥石膏赭石黑铅铁落,出入为方,十余帖,吐泻胶痰甚多。继予磁朱丸,渐以向愈。李叟,年逾古稀,意欲纳外家,虽露其情,而子孙以其耄且瞽也,不敢从。因此渐病狂惑,群医咸谓神志不足,广投热补之药,愈服愈剧
  • 遗精
    遗精
    遗精是中医古籍《回春录》的一篇,摘要:少年,骤患遗精,数日后,形肉大脱。连服滋阴涩精之药,如水投石。孟英与桂枝汤加(高丽)参、(黄)、龙(骨)、牡(蛎),服下即效,匝月而瘳。屠某,患梦遗,久治不愈。耳出脓水,目泪难开,肩胁胸背酸疼,微有寒热,食减神疲。孟英察脉,左弦数,右虚软,以∶三才(汤)封髓(丹)加龙(骨)、牡(蛎)、黄、丹(皮)、(山)栀、菊(花),旬日而瘳。
  • 不寐
    不寐
    不寐是中医古籍《回春录》的一篇,摘要:伯元分司,患烦躁不眠。医见其(舌)苔白也,投以温药,因而狂妄螈,多方不应。孟英视之,左脉弦细而数,右软滑,乃阴虚之体,心火炽,肝风动,而痰盛于中也。先以∶犀(角)、羚(羊角)、桑(叶)、菊(花)熄其风;元参、丹皮、莲心、童溲清其火;(竹)茹、贝(母)、雪羹化其痰。两剂而安。随与∶“三甲”、二至(丸)、磁朱(丸)潜其阳,甘(草)、(小)麦、大枣缓其急;地黄、麦冬养其阴。渐次康复。邵竹鱼给谏,起居饮
  • 惊悸怔忡
    惊悸怔忡
    惊悸怔忡是中医古籍《回春录》的一篇,摘要:圃人,诣孟英泣请救命,诘其所以。云∶家住清泰门内马婆巷,因本年二月十五日卯刻,雷从地奋,火药局适当其冲,墙垣廨宇,一震泯然,虽不(未)伤人,而附近民房,撼摇如簸。其时妻在睡中惊醒,即觉气不舒畅。半载以来,渐至食减形瘦,神疲汛少。惟卧则其病如失,药治罔效。或疑邪祟所凭,祈祷压镇,亦属无灵,敢乞手援,幸无却焉。孟英许之,往见妇卧于榻,神色言动,固若无恙。诊毕,病患云∶君欲睹我之疾也(耶)?坐起,果即
  • 血证
    血证
    血证是中医古籍《回春录》的一篇,摘要:庆簪,年逾五十。素患痰嗽。乙酉秋在婺(地名),骤然吐血,势颇可危。孟英诊曰∶气虚而血无统摄也。虽向来咳嗽阴亏,阴药切不可服。然非格阳吐血,桂、附更为禁剂。乃以∶潞党参(炙黄)(白)术(茯苓)(甘)草山药扁豆橘皮木瓜酒炒白芍药为方,五帖而安。继去甘草、木瓜,加熟地、黄黑驴皮胶、紫石英、麦冬、五味子、龙骨、牡蛎,熬膏服之,痊愈。亦不复发。后范旋里数年,以他疾终。歙人吴永言,于十年前读《论语》不撤姜食
.

历史趣闻

热门文章

热门文章

今日最新